海绵城市建设 增加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2014-11-06 22:28:24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一设想正在落地。
 
  11月3日,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称《指南》)。《指南》强调,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中国房地产企业经营数据分析报告
 
  李俊奇,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此次《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称,“(城市防涝)地下设施和地表设施都要做,哪个都不能偏废。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地下和地上都没做好。”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模式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马里兰州,是一种创新型的雨水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减少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在台湾,这种模式又被称作“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的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聚集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
 
  低影响开发模式将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一系列低影响设施,根据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进行组合,实现雨水的储存、过滤和净化。在减少暴雨期间雨水峰值的同时,促进雨水的下渗补充城市地下水,与此同时,暴雨径流量的减少以及LID设施对雨水的过滤净化,也减少了城市大雨所带来的面源污染。
 
  低影响开发同时强调雨水利用。前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14年2月的《给水排水》杂志上发文指出,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理念,在城镇大力推行低冲击开发(LID)的模式。其中一项便是建立雨水的收集系统,主要在公共广场、建筑的地下室广泛装备雨水收集器具,可以使水资源使用量提高30%以上。
 
  他同时给出了这样的数据,以北京为例,年降雨量约600毫米,如果能够收集其中20%加以利用,市域内1800平方公里建成区就可以形成2.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相当于北京市供水总量的14%,可以解决北京市用水缺口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目前,低影响开发模式已经在全国已经在深圳、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地有多处成功试点,对于防止内涝有明显效果。但是由于各个地区自然情况不同,规划和设计团队的素质亦参差不齐,再加上很多城市地下管网存在诸多问题,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低影响开发模式。
 
  《指南》是继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及住建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以后,推动城市低影响开发模式的又一指导性文件。
       龙康给排水技术转发

上一篇:多部门协作 促进雨水收集利用
下一篇:治理水污染,中国需要加强前期勘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