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奇的“海绵城市”

2015-01-20 22:14:20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下大雨时,城市能够大口大口地“吸”雨水;干旱的时候,再把吸进去的水“吐”出来,这样的城市是不是有点理想化?但这就是“海绵城市”的基本构想。

  为此,财政部1月15日发布通知称,中央财政将继续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将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试点城市应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海绵城市”的概念源于国外,目前国内不少地方都在摸索,尚无成功的系统性经验。

  北京

  桥下建蓄水池

  北京2014年开始打造“海绵城市”,当年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2781万立方米,相当于14个昆明湖。

  在北京左安门桥东北角的一处小房仅有6平方米大小,连通了8026平方米的大水池,专门用来收集方圆5公顷的雨水。小房间的地下通道共有三层,每层层高4米左右。蓄水池位于8米深的位置。雨水被送进6048立方米的大池子,排入河道或者被再利用起来。

  目前,这样的蓄水池北京已建成25个。2015年,北京还将在部分下凹式立交桥建设26个蓄水池,用来收集雨水,而这些收集起来的雨水也将被用于道路降尘、绿化灌溉、洗车、补充河道景观用水等。

  广州

  “海绵路”大吸水

  几根水管同时向地面喷洒了20多分钟的“暴雨”,地面却像海绵一样迅速吸收了所有水分。这种会“喝水”的新型路面2006年在广州市使用,起到雨水收集,雨水利用效果。

  该新型路面采用透水性材料,技术由美国引进。主要有天然石子、透水性地砖、透水柏油路面、透水陶瓷路面砖、透水混凝土等。这种路面以下是特殊处理过的沙石层,多空隙的结构使得路面上的水能迅速下渗入地下泥土。铺装后,路面积水会一部分直接渗透入地下,一部分从排水系统收集,可以帮助城市排水系统有效排涝。

  哈尔滨

  建雨水公园“吸水”

  2011年,中国首个雨水公园—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哈尔滨群力新区建成。

  公园占地34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设计方案是,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经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滋养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

  咸阳

  “隔离带”

  收集雨水

  陕西咸阳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被称为“沣西模式”,对雨水进行收、净、渗、蓄综合利用,让城市在下大雨时吸水,干旱时再把水“吐”出来,就像一块绿色的海绵。

  沣西新城的马路隔离带不再是有着台阶的水泥道,而是比道路低几厘米的绿化带,学名为“植生滞留槽”,即在城市道路边低几厘米区域种植灌木花草,铺上粗砂砾石,再把我们平常看到的下水道格栅设置在灌木花草间。当大雨来袭,路面被污染的雨水通过植物的吸收净化和填料的过滤吸附之后,渗入周围土壤,对地下水进行一定量的补给;未下渗雨水或过量的雨水则排入蓄水槽,进入市政管网,方便干旱天气时对植被或景观的补水。

  德国

  洼地渗渠

  随处可见

   德国所有城市如今都有现代排水设施,排水系统不仅高效还兼具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堪称楷模。有代表性的地表明沟不仅作为下水道之外的重要的雨水传输途径,还模拟天然河道,融入城市景观,既实用又美观。

  近年来,德国开始推广“洼地—渗渠系统”,使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了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储存下渗的雨水,渗渠则能长期储存雨水,进一步减轻了排水管道的负担。
      龙康给排水技术转发。

上一篇:三部门下发通知中央财政给予海绵城市试点专项资金补助
下一篇:农村污水处理存1000亿元市场 潜力巨大现实骨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