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新区打造“海绵城市”样板获参观团“点赞”

2015-01-15 22:26:05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1月11日,来自全国各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水务、园林绿化等部门工作人员,有关规划、设计等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业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一行400余人赴光明新区实地参观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项目,交流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据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住建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举办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培训班,学习《指南》框架及核心内容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等要点,分析国内外实践案例,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交流。培训共分为四期,光明新区为第一期培训的实地考察示范点。

  记者了解到,2008年,光明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之一、2011年,光明新区被评为全国首个“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2013年,光明新区获得“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授牌、2014年7月,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称号。10月,光明新区成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参加了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新区的先行先试,为今后深圳市乃至我国推广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打下了示范基础。

  当天下午,来访人员陆续到高铁光明城站、公园路、新区群众文化体育中心、新城公园现场参观了低冲击道路、透水铺砖地面、绿色屋顶、植被草沟等低冲击项目。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水务科负责人对来访人员表示欢迎,希望通过互相学习交流,为双方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在现场,工作人员当场演示模仿了下雨场景路面“吸水”情况。只见不到十几秒,积水就被“吸”入地面的缝隙。原来,该路面所采用的沥青材料比较特殊,颗粒间空隙较大,透水性能比一般材料更强,且由于道路两侧建有下凹式绿化带,下大雨时雨水汇集进入下凹式绿地进行过滤、滞蓄、渗透,直接用于补充地下水,既减少了道路内涝和城市排水管网压力,又能浇灌绿化带。

  在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和新城公园,工作人员向来访人员介绍了削减雨水径流的绿色建筑;停车场和广场地面都用草格铺砌,便于雨水渗入;绿地部分也采用了低冲击开发技术,采用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承载停车场和广场的超渗雨水径流;新城公园没有埋设排水管道,取而代之铺设了植被草沟。下雨时,这些外形看似凹地的草沟就会变成水塘,流入的积水直接入渗补充地下水,公园还设置了雨水收集池,用于园内雨水利用需求。参观过程中,来访人员纷纷拿出相机和摄像机拍照记录,不时与工作人员交流提问。

  参观完毕后,来访人员纷纷对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对城市建设局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认为此行收获颇丰,光明新区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并一致表示,要将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回去,加快本地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希望保持沟通交流,互促发展。
      龙康给排水技术转发。

上一篇: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三部门下发通知中央财政给予海绵城市试点专项资金补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