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专家建议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排水管道

2014-06-20 22:08:07 更新  |  来源:  |   次阅读

广州排水管道建设跟不上城市建成面积井喷 专家建议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排水管道

3月30日下午4时许,一场大暴雨让龙津西路恩洲南横街的十多名住户家里成了一片泽国。在短短2个小时之内,这条小巷俨然成了一条水街,最深处可达60厘米。虽然临街住户已经加高了房屋的底座,但浑浊腐臭的泥浆还是倒灌进了大部分一楼住户家中。

“这场雨还不算大,老城区就已经吃不消,到了汛期怎么办?”对于连日来大雨造成的严重水浸,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国平满脸焦虑。

在他看来,广州出现严重水浸并不奇怪,因为广州用的还是20年前的排涝标准,只能应对一年一遇的大雨。此外,在过去十年间,广州的建成区面积翻了3倍,地表飞速“硬底化”,雨水无处可排。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一些原本不会出现水浸的区域也加入水浸“黑名单”。“如果不对地下排水管道进行大手术,每年零敲碎打,钱投得越来越多,但水浸黑点会越来越多。”专家昨天提醒说。

“现在的排涝标准太落后了。” 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国平说,1995年定下的广东排涝标已近20年未变,国家的标准比这还早。

横向跟国外比,国内城市的排涝标准一般是一到两年一遇,到县、镇,可能一年一遇都达不到。在国内较好城市也就是两三年一遇。欧美那些国家,排水干管的标准都能达到百年一遇,香港二百年一遇。

8成排水管道只抗一年一遇雨

新建井喷雨水无处可排

广州市水务局工程师伍家添认为,广州水浸街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2010年数据显示,广州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偏低,达到1年一遇标准的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3%,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9%,中心城区还有部分重现期为0.5年,有些地区如城中村还没有排水管网, 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中心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内涝。

广州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1~2年一遇,即使新城区的排水管道也是按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

曾任广州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主任的谭东平表示,广州下水管道排水能抵御50毫米/小时的降雨,极限雨量是80毫米/小时。如果超过这个雨量,广州很多地方都将出现水浸。

在专家们看来,广州城区水浸街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建设速度过快,超出排水管道负荷。

“广州的建成区面积在10年间翻了3.33倍,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时增加了700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这10年间,广州有700平方公里的农田、菜地或荒地消失了,变成了钢筋水泥建筑。” 曾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担任工程师的刘健(化名)说,在2000年,广州建成区面积是297.5平方公里,2011年是990.11平方公里。

“相当于在10年间又新建了两个广州城。”他说,随着城市建成面积的井喷,地面的储水能力和渗透能力大大下降,每逢大雨就水浸街。

同时,城市化的加速也让广州的传统排污河涌迅速消失。刘健对比广州20多年间水利设施资料发现,从1990年至今,广州一共有57条河涌被填。“河涌太臭,老百姓有意见,于是填了河涌,这对汛期排水影响很大。”

谭东平对于河涌的消失也表示担忧。他说,城市建设快速扩张,使得广州很多河涌断面缩减,缩减了城市的泄洪能力。

张国平分析,政府之所以对建河涌排污积极性不高,还跟建河涌的隐形成本很高有关。与其开一条河涌,还不如把河涌的地块卖出去。一块河涌的占地,卖出去可卖好几个亿。如果河涌黑臭,治理起来也很花钱,所以政府在挖河涌方面积极性不高。

建房重“面子”轻“里子”

排水管道密度低蓄洪力下降

与城市快速“硬底化”相比,地下排水管道的建设却严重滞后。刘健说,2000年,广州排水管道长度为1952公里,排水管道密度为6.56公里/平方公里。到2011年,广州排水管道长度增加到9255公里,排水管道密度增加到9.35公里/平方公里。

他考察发现,巴黎的地下排水管道密度达到100公里/平方公里,地下管道有2500公里,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

“它们的地下排水主干管,直径有20米粗,可以跑汽车。”刘健说,按照广州市相关规划,排水管总厂应该达到11385公里,但目前仍欠账2922公里。在他看来,1万多公里远远不够,要达到2万公里,才能使得中心城区的排水速率比现在提高30%以上。

刘健说,地下排水管道不被重视,跟城市管理理念有很大关系。大家基本上只关注地面上的“面子”,对于下水道这些“里子”,基本上无人关注。他以广州的著名内涝黑点龙津路片区为例,除了地势低洼外,该地区的排水管道最多可抵御40毫米/小时的降雨,而广州在雨量丰沛的汛期,最大雨量能达到100毫米/小时。所以,这就注定了年年都会被淹。

“国外是先做排水系统,再搞地面建设,我们恰好是反过来的,地面建设搞好了,再搞排水,排水成了配角。”广东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李志指出,城市排水系统与城市规划脱节。

除了排水管道不给力,吸纳雨水的地方蓄洪能力减弱,也导致城区雨水成“灾”。

刘健曾带领课题组对广州四大蓄洪湖—流花湖、东山湖、麓湖、荔湾湖和市属濠涌进行过专题调研。他表示,广州四大蓄洪湖是1958年建立起来的,这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4大蓄洪湖的蓄洪能力大约比20年前下降20万立方米。

伍家添认为,广州内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公共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当。广州市排水中心透露,由于路面野蛮施工、地址沉降等原因,下水管道不时发生错位、坍塌等结构性破坏,丧失排水功能。近年来,管道严重结构性破坏共有70多处。而该中心目前每年检测管道公里数仅为全市管道总长的10%,直到2011年这一比率提高到25%以上。

水浸黑点每年增加10~20个

不动大手术难除水浸黑点

2008年,广州一共有200多个水浸黑点,其中有100多处严重水浸。2010年,广州共发生内涝点118个,其中89处为新增内涝点。到2012年,广州一共有80个水浸点,去年,减少到41个。这几年,广州城市内涝治理的力度也大,颇有成效。

早在2012年,广州市水务局就宣布,为治理水浸街,当年计划投入3.79亿元资金。除了动用工程切除“水浸”毒瘤,广州市近年来城市防洪排涝抢险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但刘健表示,41个黑点只是水浸严重点,实际上远不止这些,水浸黑点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些原来不是水浸黑点的区域,随着水泥地增多,成了新的水浸黑点。据他2013年6月统计,广州市的水浸黑点约有100个,其中9成集中在老城区。而且,内涝黑点以每年约10~20个的速度增加。

水浸黑点缘何层出不穷?主要是新建建筑时,忽视甚至无视排水管道建设。他发现,国外建设房屋对于径流系数有明确限制,一场雨下来,只能有30%的雨水积在地面,70%的水必须马上排出去。但我国还没有类似的要求。

具体到广州而言,在房屋建筑时很少考虑如何在短时期内让积水迅速散去。“我估计有90%以上的雨水,或者百分之百产生地表径流,能在第一时间入渗或被抽走的很少。”他说,第一场雨还有一些入渗到地下,后来都形成地表径流,成了积水灾害。

刘健说,广州老城区水浸成“老大难”问题就,除了传统的六大路段,中山大道、天河路、内环路、环市路、沙太路、粤垦路等成为水浸黑点,白云区和黄埔区的很多路段也加入“黑名单”。“如果不对地下排水管道进行大手术,每年零敲碎打,钱投得越来越多,但水浸黑点会越来越多。”

根除水浸顽疾:

一步到位重建管道更划算

“广州的新城区还水浸,这说不过去,这说明在规划时排水问题没考虑周全,如果新城区都规划好,完全可以避免水浸。”张国平说。

他说,住建部去年也对城市排水管道建设提出明确标准,要求县城20年一遇,地级市30年一遇,省会城市要能50年一遇。

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浸街,必须高标准建设排水管道,对原有的地下排水管道进行重新布设。否则,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问题,就算躲过了今年,也躲不过明年。其次,新城区一定不要再吃老城区建设中的亏。不能等到把所有的建筑都搞好了,才想到建排水管道,那难度就大了, 一开始就要一步到位。

张国平认为,广州这样财力雄厚的城市,应该学习国外的标准,不应该要求降低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下限标准建好,“就看政府舍不舍得花这个钱。政府要算得过来这笔账,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光看眼前。”他说,投资建排水管道,比投资修公路花钱少多了。比如,建成这个地下管网要10年,平均下来一年才花几十亿,其实很划算。

刘健也表示,哪里水浸去治理哪里不可取,治标不治本。不说50年一遇,新建城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进行建设,水浸街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如果对整个广州的地下排水管道进行彻底更新,投资可能需要1000亿元,可能要10~15年时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但他认为,这个钱花得是值得的。“实际上,这些年因为内涝带来的经济损失,足够把地下排水管道新建一遍了。而把排水管道更新一次,就可以一劳永逸,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市水务局:重拳治理水浸街

3219万重金改造排水设施

事实上,官方也将一展身手,着手解决水浸街老大难问题,广州市水务局昨天介绍说,今年采取五大措施缓解城区水浸街问题。

一是合理做好排水防涝分区规划。市水务局会同规划部门加快推进《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广州市中心城区深层隧道排水系统规划》的编制,以形成系统的城区排涝规划体系,指导规范排水系统的建设。

二是推进排水设施建设和改造。针对水浸点的成因分析汇总,如果是淤塞原因则及时进行清疏,如果是需要工程改造则按照轻重缓急实施工程措施。一时难以解决的水浸点也将设定抢险预案。2014年,市级部门预算安排城区内涝治理专项资金3219万元(不包括各区级安排的改造资金),用于对易涝点排水设施改造建设。今年正在组织施工17项,包括天河区华南快速路黄埔大道匝道排水改造、大观路(奥体至广深高速段)周边排水改造、荔湾区上西关渠箱出水口改造、白云区黄石花园片区排水改造等,计划2014年陆续完工。

三是进一步优化市区人工湖及主要排涝河涌调度方案。通过对市区内主要河涌水安全泄洪调度运行,合理调度流域内各类排水设施的操作运行,充分发挥其调蓄排涝功能,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抵御暴雨的能力,以达到减缓河涌流域的内涝问题。

四是开展“一雨一报”的内涝成因分析,将内涝程度较严重,或对交通影响较大的内涝点,现场摸查情况和分析内涝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五是加强对排水设施清疏和管理。对中心城区公共排水设施开展加强性清疏。同时采用人工检查、潜望镜检查、声呐检测等手段,加强对全市公共排水设施养护质量监督管理。
龙康给排水技术转发

上一篇:广州市开始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
下一篇:技术更新让农村污水处理不再难
0